2024年12月23日,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笃学善思·力行致远”第十二期读书会在东荣大厦404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东北亚学院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苏宁以“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国家决策机制——以国务会议为中心的考察”为题,与在场师生分享论文写作心得。读书会由东北亚学院周嘉滢老师主持,吉林大学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任喜荣老师,东北亚学院王绍章老师和娜塔莉娅老师作为嘉宾受邀出席,来自东北亚学院、行政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
苏宁同学介绍了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国务会议的组织架构、职能权限、人员构成等要素,分析了国务会议的运作机制,进而探讨国务会议在俄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会老师对苏宁同学的论文进行点评,并从研究方法、学科融合等角度予以指导和拓展。
任喜荣老师指出,该篇论文具有历史学和法学交叉的学科属性,是对俄罗斯法律制度史研究的一篇很好的习作。任老师从法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三点修改建议。第一,国家机构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注性质、地位、职权、运行机制等内容。在研究俄国国务会议时需要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明确国务会议的地位、需要分析国务会议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需要关注国务会议的职权范围与人员构成。第二,决策机制和运作机制是更偏向政治学属性的概念,有关立法的研究应突出“在国家决策机制下立法的功能”,使论文基于组织法、程序法、国家机构法等法学概念立意。第三,该篇论文可以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展现俄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在19世纪全球民主化浪潮中的地位。
娜塔莉娅老师是吉林大学外籍(俄罗斯籍)教师,她肯定了该篇论文的现实意义,认为有关俄国国务会议的研究是理解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的重要窗口。娜塔莉娅老师还结合自身在俄罗斯的生活体验,建议苏宁同学加强有关俄国国务会议形成背景的分析,并结合俄国由“绝对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过程探讨国务会议的活动和性质。
王绍章老师从俄国史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三点修改建议。第一,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萨缪尔•芬纳(Samuel Finer)曾提出“俄国在19世纪中期没有系统化的法律”的观点,可以深入思考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第二,增加具体案例,展现俄国国务会议内部或国务会议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博弈。第三,帝俄进行的国务会议、大臣委员会等改革并未挽救俄罗斯帝国最终覆灭的结局,可以进一步分析英俄两国出现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
周嘉滢老师认为要注意“官僚主义”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的差异,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层级官僚制”理论,使同学们理解在西方语境下“官僚主义”概念具有科层化、法制化、专业化和合理化的特质。她还介绍了美国苏联学专家乔治·亚尼(George Yaney)和海德·惠兰(Heide Whelan)提出的方法论,并结合当代西方政治文化史研究的前沿理论,讲解了“知识政治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强化问题意识。
本期读书会以“俄国史”和“学科融合”为主题概念,探讨了区域国别视角下法律史、政治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