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培养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东北亚学院于4月2日在东荣大厦A404举行了东北亚学院2024级2班本科生读书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2班班主任金慧贞老师主持,2班全体学生参加。活动特别邀请了东北亚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玄春姬老师作为嘉宾为同学们进行点评,提供专业的读书指导。

《错误的行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理查德·泰勒凭借该书及相关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为传统经济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分享会上,同学们围绕书中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五位同学的精彩分享。

1组成员王致远同学分享了书中关于“心理账户”的概念。他解释说,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来源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目标。这种划分方式虽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管理财务,但也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的决策。

2组成员焦晨轩同学聚焦于“禀赋效应”。他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案例,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时,往往会高估其价值。他认为,了解禀赋效应有助于我们在交易中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因过度自信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3组成员范晨雨同学分享了书中关于“沉没成本”的讨论。她认为,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但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4组成员王佳同学则分享了书中关于“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对比。她认为,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做出最优的决策。然而,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现,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5组成员袁宇飞同学分享了书中关于“助推”的概念。她解释说,助推是一种通过改变选择架构来影响人们决策的方式,而不需要强制或禁止任何选择。

分享结束后,各阅读小组与参会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两位老师对同学就书中内容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并对本次分享会作出点评。金慧贞老师指出,《错误的行为》这本书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学,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她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玄春姬老师认为,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展现出了对行为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对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好奇心,积极探索行为经济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经过评选,24级2班的焦晨轩同学获得最佳汇报人。第三阅读小组(范佳琪、范晨雨、陈婧涵、张皓琪、韩彤蕊、傅敏仪)获得最佳汇报小组荣誉。
本次读书分享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经济学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